北京发布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”,精准支持服务学生成长
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北京又有新举措。5月13日,记者获悉《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身心健康二十条”)正式发布 ,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一体谋划,聚焦五育融合、学校主导 、家庭育人、社会参与、组织保障五方面,系统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“北京模式” 。
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,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变化情况
鼓励教师做学生的“大朋友 ” 、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、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“倾听一刻钟,活动一小时”……“身心健康二十条”提出要关注学生和身边人的关系,完善同伴、师生 、亲子互动支持体系 ,明确学生成长档案、同伴互助和师生互动机制、新型家长会 、家长学校、家访“六必访 ”等具体举措,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环境。
北京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,记录学生身心发展、学业表现 、兴趣特长、成长历程、师生互动、家校沟通等情况 ,让家长 、老师和学生本人都能更加直观、立体地感受到成长变化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,同时经过多年积累后形成全方位记录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专属“回忆录”。
还将试点设立“成长导师” ,发挥全员育人作用,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“一对一 ”帮扶指导,尤其关注关键时期(如开学季、升学季)学生情绪变化,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和健康讲座 。
针对师生沟通 ,“身心健康二十条”提出学校可建立“师生对话日”“心灵信箱 ”“午餐面对面”等沟通机制,促进师生双向交流。与此同时,鼓励在学校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 、互动墙、减压装置等 ,打造“心灵加油站”。
“身心健康二十条 ”还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“倾听一刻钟,活动一小时”,鼓励家长参加亲子运动会等活动 ,增加陪伴时间,提高陪伴质量 。同时,要求学校开好不同学段的新型家长会 ,增设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专题讲座,丰富家长会形式和内容。还要落实落细家访制度,对特殊家庭、行为异常 、情绪突变、学业困难、社交障碍 、生活变故六类情况做到“六必访” ,形成家校共促学生身心健康的合力。
家校社协同共育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质量
学校、家庭、社会,都是塑造健全人格 、培养身心健康的关键 。“身心健康二十条”分别明确这三个层面的任务,协同家校社资源搭建全域护航机制,更好支持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
在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方面 ,“身心健康二十条 ”明确指出,落实政府、企业、学校 、家庭、社会保护责任,共同加强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管理 ,加大网络平台信息内容监管力度。严格学校手机管理制度,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“息屏行动”,减少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 。
提升学生健康服务质量也是此次关注的重点之一。学校要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,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、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监测,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 、肥胖、脊柱侧弯等情况。
北京市今年启动首批“京娃”智能体的培育建设,其中 ,健康师“京小健 ”整合体育、美育 、营养膳食、卫生健康等多方资源,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个性化模型。未来,北京市也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,综合分析学生每日运动时长、运动负荷和营养膳食等情况,为学生提供精准健康服务 。
三年内实现市 、区、校三级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
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行动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提供保障?
“身心健康二十条”提出,要将学生身心健康指标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,加大经费支持保障力度 ,“一校一策 ”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计划。同时,加大心理、学校卫生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,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 、校医和保健教师。
北京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细化任务和举措 ,加强市、区、校联动,形成推进落实方案 。目前北京市已启动中小学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,针对校领导、心理健康专职教师 、班主任、学科教师四类不同群体 ,系统设计对应培训课程,力争三年内实现市区校三级培训全覆盖,提高全员教师健康素养和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。
此外 ,还要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、保障学生平等权益 、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等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。
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
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